歷史已經向中國制造業提出了進一步趕超的使命,但中國制造業面臨的現實環境是深陷前堵后追的兩面夾擊困境,不僅進一步趕超的前路上障礙重重,而且賴以起家的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也面臨 “被趕超”的壓力。
向前看,中國制造業并沒有與西方競爭對手站到平坦的競技場上,西方競爭對手不僅力圖將中國牢牢鎖死在國際分工體系的低端位置上,繼續大規模發展 “兩高一資”產業,繼續為他們提供生產環節高污染的必需原料,把污染留在中國,而且企圖剝奪中國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手段工具,堵死中國先進制造業進入他們母國和第三國市場、乃至中國國內市場的通路。為此,他們經常訴諸母國政府的有形之手。對中國發展新興先進制造業相當不利的是,1980年代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的結果高度有利于發達國家鞏固、擴大其既得優勢,卻程度不等地剝奪了后發國家常用的許多產業發展政策工具,而關貿總協定正是在烏拉圭回合的基礎之上升級成為世貿組織。在保護知識產權、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等旗號下,技術引進,幼稚產業保護,對外資企業的股權比例、技術轉讓、貿易平衡等要求,政府采購,對本國新興產業的財稅優惠、信貸優惠等優惠措施……幾乎所有產業發展政策工具都面臨遭受攻擊的風險。
盡管中國入世總體上收益遠遠大于成本,特別是贏得了更大的市場準入和更可預期的出口環境,推動中國在新世紀前十年實現了大幅度經濟增長,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地位也大大提升,但我們為此而喪失的自由度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在出口管制、知識產權、產業發展政策等方面遭遇的狙擊尤為顯著。即使世貿組織規則承認后發發展中國家有運用產業政策發展本土幼稚產業的權利,由于運用和解釋規則的能力 (或曰 “玩弄規則的能力”)不如西方國家,發展中國家在訴諸世貿組織的爭端中也未必能夠成功地維護自己的這份權利。同時,自從次貸危機以來,西方國家又紛紛提出了 “再工業化”的目標,堵截新興國家的力度進一步加大。
與此同時,與以前相比,中國經濟和產業界的目標已經從單一的 “趕超”轉向兼顧繼續 “趕超”和防止 “被趕超”。在工業化起步之初,中國經濟的壓力雖然巨大,但目標單一,就是 “趕超”。經過新中國成立后的60余年艱苦創業,中國已經不是昔日那個一窮二白的 “前現代”經濟體,而是已經贏得了“世界工廠”的頭銜,但還沒有成為無可爭議的發達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面臨雙重目標和壓力,一方面是繼續 “趕超”領先于我們的發達國家,另一方面是防止 “被趕超”。具體到產業部門而言,我們一方面需要在新興先進制造業領域趕超發達國家,另一方面需要在我們已經發展到龐大規模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部門防止迅速被其他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取代,因為中國在“趕超”西方前期的初步成功已經創造了自己被其它后起者 “趕超”的可能性,因為這種初期成功會削弱其賴以起家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價格競爭力,而我們又不可能天真地無區別地放棄所謂低端產業。
一、鎖死中國:中國會被固定在國際分工體系低端位置上嗎?
在對華貿易爭端中,美國和歐盟表現出了較多的將中國固定在國際分工體系低端位置上的企圖,而且對中國頗有反復無常、予取予求的架勢,在中歐焦炭貿易和中國限制戰略資源出口之爭中暴露得頗為明顯。
(一)從中歐焦炭配額之爭到原材料出口爭端
焦炭是鋼鐵工業不可缺少的關鍵原料,中國鋼鐵工業的迅猛發展帶動了中國較早就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焦炭生產大國,1978年,中國焦炭產量4690萬噸,1995年上升到1.3510億噸,2004年達 2.0619億噸,2007年達3.35534億噸,2010年已達3.87571億噸。 除了供應國內市場之外,中國也一度成為國際焦炭市場上的大供應方,而且國內焦炭廠商由于兩大原因對出口趨之若鶩:一方面,國家海關對焦炭出口實施保護價,低于這一價格的不準出口,且該保護價往往高于供過于求、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價。另一方面,海外焦炭買方回款比國內買方快很多,一般半個月或者一個月資金就能到帳,加上銀行信用和第三方擔保,商業性風險很小。相反,國內很多鋼鐵廠效益波動性大,整個信用環境也不好,拖欠供應商貨款現象普遍,焦炭行業也不例外。為爭取拿到出口配額,國內焦炭廠商不遺余力,山西焦炭行業就曾廣泛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山西一位焦炭企業老板到商務部跑配額,直接開輛寶馬車送給了那位幫忙的官員。
然而,煉焦又是一種典型的 “兩高一資”產業,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消耗大,過多地出口等于是犧牲自己的環境去滿足他人的需求。對其生產和出口聽之任之,無異于聽任本國被固定在國際鋼鐵產業鏈的不利位置上。因此,我國較早便將焦炭名列二類出口商品,即國際市場容量有限、有配額限制和競爭激烈、價格比較敏感的出口商品,以及國內貨源有限,需要內外銷統籌安排的出口商品;其協調管理方式從早期的指導性出口計劃逐步發展到后來的配額管理方式,且配額管理有不斷收緊之勢。為確保配額管理體系的嚴肅性,紀檢監察部門還投入了相當大的力量。
作為發達國家,歐盟在焦炭生產和貿易中的期望與中國有所不同。一方面,作為近代鋼鐵業發祥地和鋼鐵生產大國,甚至歐洲經濟一體化也是起源于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歐盟希望保留一定的焦炭生產能力,在鋼鐵行業不景氣、焦炭需求少的時候尤其如此,因為煉焦爐如果熄火就要作廢。另一方面,因為焦炭生產污染太大,歐盟又不希望保留太多焦炭產能,而是希望較多地由其它國家供應,在鋼鐵行業景氣、焦炭需求暴漲時尤其如此,從而實現向別國轉嫁污染、 “優化產業結構”的目的。至于在行業景氣和蕭條之間產能的調整負擔,以及環境成本,歐盟希望全部由別國承擔。
(來自http://www.dingjiashicai.com 更新于201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