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氣候十分古怪,乍暖乍寒,一日三季。就是這個捉摸不定的春天里,作者楊青因報道上海數控機床展及相關國際論壇,寫作一篇題為《中國機床,春天去哪里了?》的述評,講的不是氣候,是我國機床行業的現實處境。區區兩千余字,雖說了些實話,多是淺嘗輒止,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述評于3月4日發表在中國工業報B1版頭條位置,聽說業內有些反應,不過如此。四十天后,記者楊青去江蘇常熟采訪,在一家企業偶遇原機械部副部長沈烈初老。已年逾八十的沈老精神矍鑠,談興甚高,對機械工業從專業技術到管理機制無所不通。他早年公派留學德國,獲博士學位,回國后長期在機床工業管理崗位工作,是位難得的權威專家。臨別時,沈老拿出一份他親手寫成的重量級文章——《從現實與歷史剖析,機床工具行業如何走出困境》,厚厚一打稿紙,洋洋萬言書。還有個副題:兼答中國工業報楊青總編撰寫的《中國機床,春天去哪里了?》。
沈老說,機床是裝備工業非常典型的一個行業,無論是產品技術研發,還是市場競爭,以及體制改革等等,除了大型電站設備等領域,基本上是相通的。我們把機床研究透了,其他行業也可以借鑒。所以,他認真寫就了這篇文章。 已經很久沒有見到高層管理者以這樣的方式講話、寫作了,那是奠基的上一代人身上獨有的精神風范,來自于他們的新中國開荒拓土非凡經歷。仿佛從歷史深處走來,這位八十歲高齡的老者,不但保持了清晰的記憶、縝密的邏輯、熟練的專業思維,而且具有非常的熱情、認真、誠懇的氣質。一部中國機床工業發展史,在他的敘述中生動地鋪展開來。
近三十余年我們機床工業綜合水平是進步還是退步了?哪些進步了,哪些退步了?道路和方向都對嗎?如果缺失了這種批判性思維,和建設性的理論指導體系,那么我們的實踐將是多么的盲目與冒險。
沈文從對近幾十年機床企業“大而全”發展模式的質疑開始,“受以GDP論英雄的觀念影響,中國主流機床工具企業步入大而全的經營模式,而國外知名的機床工具企業走的是中小型專、新、精、強的路子。”大而全最終導致了粗放的發展模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已經做出的產品,現在卻沒有了。沈文痛心疾首:“為什么有些方面不如過去了,為什么好的工藝、好的傳統沒有很好地繼承?”“數控系統控制在德國西門子、日本Fanuc手中,還談什么機床強國呢?” “以上現象的剖析百思不得其解,我已至耄耋之年,離開機床工具行業也有三、四十年了,思想與技術落后于現代機床工具制造業的情況,出于一個老機床工具工作者情結,提出一些問題思考,請教于領導、專家、教授與企業家。”
為什么我們的工業創新能力不夠?過去強調沒錢,少人?,F在有錢了,仍不行;有人了,還不行;放開了,也不行;改革了,還是不行。為什么?看看今天的局面,模式固化,產業鏈固化,利益格局固化,思維角度和方式也固化了??偸歉思椅鞣阶?,照葫蘆畫瓢,安于現狀。其實,無論是機床還是其他機械裝備,都是成熟的制造技術,人家做了上百年,我們也做了幾十年。與那些虛擬經濟暴利產業最為不同的,就是實在。只要踏實下心來,老老實實地做,沒有不成的。
沈文中通過對上海機床廠的工程院院士周勤之及其一代人的回憶,道出了機床企業創新能力所在:“作為工作母機的機床工具行業與IT行業不完全相同,它需要長期的經驗累積而發展的。因此沒有一大批像周勤之、張梅華這樣的科技工作者,沒有一大批擁有技術訣竅的關鍵工種的技師與調試技師(目前裝配工連刮研也不會,部件與部件的接觸剛度怎樣保證),如何保證精度一致性?趕超世界水平成為一句空話。”
“精度的一致性,即Cpk值要達到1.33以上,這是汽車行業等大批量生產企業購買機床產品時必須考慮的,現在國產機床精度保持性不高,這些大用戶不敢用國產機床及其生產線。當然還有一些其它原因,德系、日系、美系、法系、韓系合資汽車廠都使用其合作伙伴的國外機床,中國企業根本打不進這些行業中去。德、美、日、法、韓等國的汽車行業發展拉動了各自國家機床工具行業的發展,唯獨中國是個例外。這還需要機床工具企業臥薪嘗膽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扭轉這個局面,某些急功近利的企業領導能下決心嗎?”
又如:“不熟悉使用工藝,又不太懂得切削理論,這是金切機床企業的軟肋,也是軟實力不強的表現。”
為引起廣大讀者對我國機床工業以及整個制造業發展的關注與思考,中國工業報編輯部特將沈烈初老的長文分上、中、下三篇于A2版連續發出,并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參與討論。為此專門推出《剖析與思考》專欄,進行深入廣泛的討論。(來自http://www.dingjiashicai.com 更新于2014-06-23)